走在上海,既能看到摩天大樓的鱗次櫛比,也能感受到弄堂鄰里的生活氣息。很多人贊嘆:這座城市不僅時尚動感,更能讓人歡喜和安心。
從“城市,讓生活更美好”到“建筑是可以閱讀的,街區(qū)是適合漫步的,公園是最宜休憩的”,再到“五個人人”成就個人夢想、鑄就偉大城市;從阡陌農田建成城市會客廳,到把更多公共空間留給市民、游客,再到以15分鐘社區(qū)生活圈構建緊湊復合的社區(qū)網絡……上海努力走向宜居、宜業(yè)、宜游,也更有溫度。
在打造人民城市的新征程中,如何更好匯聚人氣、集聚人才、凝聚人心?我們帶著問題走訪專家學者,匯總了一些好的建議,以期轉化為城市治理的重點。
采訪當天,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剛從江西景德鎮(zhèn)調研歸來。他告訴記者,打造人文城市,千年瓷都是一個值得觀察和研究的“他山之石”。
以建設“新型人文城市”為目標,景德鎮(zhèn)從千年瓷都變身為充滿活力的機遇之城,一個重要支撐就是通過創(chuàng)造更多的就業(yè)機會、創(chuàng)業(yè)平臺、事業(yè)舞臺,讓越來越多的人向往這座城市、匯聚到這座城市。
由千年瓷都望向東海之濱,“既要有綠色、高效的產業(yè)園區(qū)、科技園區(qū),也要有一大批高品質的藝術街區(qū)、人文地標和文化景區(qū)”,讓生活更舒心、人生更出彩,正成為眾多城市的發(fā)展共識。
沒有足夠的文化空間
難有人文城市的發(fā)育和成長
解放周一:人民城市與人文城市只有一字之差,我們該如何把握二者的關系?
劉士林:在2015年12月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,習近平總書記提出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(fā)展思想,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”。
可見,準確把握人民城市的內涵,必須緊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(fā)展思想。通常來說,“人”這個概念比較抽象,可以指現(xiàn)實世界中的任何人、任何群體。有的城市繁榮發(fā)展了,卻未能全面惠及百姓。人民城市把“以人為本”深化至“以人民為中心”,進一步明確了我國城市建設與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聯(lián)系,是非常重要和及時的。
在國家戰(zhàn)略層面上,人文城市更早一些出現(xiàn)。2014年3月印發(fā)的《國家新型城鎮(zhèn)化規(guī)劃》針對城市建設的短板和弱項,提出了一個“新型城市”的概念,具體包括綠色城市、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三種類型。
綠色城市主要針對城市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問題,如霧霾、內澇等;智慧城市主要針對城市管理服務問題,如企業(yè)和百姓跑腿多、辦事難等;人文城市則主要針對城市文脈、歷史建筑、文化遺產等問題。這三類“新型城市”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、切身利益息息相關,可視為建設人民城市的必要基石。
實際上,城市的本質在于提供一種有價值、有意義、有夢想的文明生活方式,努力實現(xiàn)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與綠色城市、智慧城市相比,人文城市著重解決人民滿意不滿意、幸福不幸福的深層次問題。引申言之,文化是城市的靈魂,人文城市是人民城市建設的核心內涵與最高目標。
解放周一:面向2035年,上海致力于打造令人向往的創(chuàng)新之城、人文之城、生態(tài)之城。相較于創(chuàng)新、生態(tài),人文看上去更“主觀”些。有沒有一些可以量化的標準?
劉士林:人文城市的評價既涉及有形的文化場所、歷史建筑、可移動和不可移動文物等,還涉及政府、市場主體、居民甚至游客的直觀認知與心理感受,確實不太容易形成統(tǒng)一的評價標準。
康德有一句名言“趣味無爭辯”,中國有一句俗語“蘿卜白菜,各有所愛”,說的都是這個意思。但是,我們并不能以此為借口,而放棄或忽視對人文城市的科學評估。
我們團隊曾作過一個界定,即人文城市是一種以文化資源和文化資本為主要生產資料,以服務經濟和文化產業(yè)為主要生產方式,以人的知識、智慧、想象力、創(chuàng)造力等為主體條件,以提升人的生活質量和推動個體全面發(fā)展為社會發(fā)展目標的城市理念、形態(tài)與模式。由此,人文城市最突出的特點是,文化成為推動城市形態(tài)演進與經濟社會發(fā)展的重要力量、核心機制。
有了這樣一個基礎,就可以深化研究和設置相關評價指標體系,如文化產值占GDP的比重、文化從業(yè)人數(shù)占城市人口比重、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水平、文化科技發(fā)展水平、城市承擔的國家文化戰(zhàn)略職能等。
解放周一:從城市治理角度來看,建設人文之城的重點在哪里?
劉士林:就上海的情況來看,可以把文化空間治理、文化產業(yè)治理、公共文化服務作為重點。
城市是各種力量角逐的舞臺。過去的一些城市建設,主要是“GDP掛帥”或“房地產城鎮(zhèn)化”,突出問題是經濟和商業(yè)空間過度膨脹,嚴重擠占、侵蝕了應有的文化空間、生活空間。沒有足夠的文化空間,就難有人文城市的發(fā)育和成長。
建設人文城市,首要的是從城市空間重構和加大文化空間供給入手。例如,加強歷史文化街區(qū)保護力度,把更多的歷史文化資源納入保護范圍,將文化和藝術功能更多植入經濟和商業(yè)空間,等等。
在這些方面,上海近年來做得不錯。下一步,重要的是把公共文化服務進一步做精、做細。除了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間、增加公共基礎設施、延長相關服務時長等,應把更多的資源投入補短板、強弱項上。
比如,一些公共文化服務只顧著“洋氣”和“高大上”,而忽視了“一老一少”的需求和特點?鬃佑幸痪湓挘骸袄险甙仓,朋友信之,少者懷之!边@應該是人文城市追求的一種高境界,即老年人可以安享晚年,朋友們非常信任,年輕人離開后也會非常懷念。
不僅為成功者喝彩
也要能安撫孤寂的靈魂
解放周一:打造人性化城市、人文化氣息、人情味生活,是譜寫新時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重要內容。作為一座移民城市,上海如何讓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更有家的感覺?
劉士林:讓外來人口盡快融入城市,促進新上海人產生歸屬認同,是人文城市建設要解決的深層次問題,也是把人民城市引向更高水平的關鍵。
應該說,上海已有較好的硬件配套基礎,如發(fā)達便捷的交通體系、15分鐘社區(qū)生活圈以及“一網通辦、一網統(tǒng)管”等。未來應在此基礎上,搭建更多的思想、情感和人文交流平臺,解決“空間上很近、心理上很遠”的問題。
例如,進一步擴展文化的多樣性,讓擁有不同文化傳統(tǒng)和價值觀念的人有相對獨立的文化空間;構建更加多元的生活服務體系,促進生產與生活、工作與休閑相互融合,形成更有彈性的新生活方式。
這里面,營造寬松的發(fā)展環(huán)境可能是最為重要的。真正的人文城市,不僅要為成功者喝彩,也要能安撫孤寂的靈魂;一個真正的人民城市,人來了要樂于居住,人走了也能帶走一份眷戀。
解放周一:也有人擔心,過于強調“人性化、人文化、人情味”,會讓人喪失奮斗精神,不利于創(chuàng)新創(chuàng)造?
劉士林:這樣的擔心把感性需要和理性需要、實用主義和審美主義對立起來,在實踐中是偏狹和有害的。
中國有一句古話,叫“無情未必真豪杰”。一個鐵肩擔道義的英雄,絕不是沒有感情和仁心的冷血動物。美學家宗白華先生也有一句名言:“美之極,即雄強之極,力就是美!标P鍵在于,城市的發(fā)展能不能營造、烘托這樣一種真正的人文精神。
更多精力和資源投入社區(qū)
讓市民文化生活變得豐富多彩
解放周一: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,這對建設人文城市會產生怎樣的影響?
劉士林:這一全球公共衛(wèi)生事件對世界城市發(fā)展、全球文化生態(tài)產生了巨大的沖擊。在“軟”的方面,疫情使人類的文化和價值觀有所分化,加大了溝通與對話的難度;在“硬”的方面,它直接沖擊了人文城市的支柱產業(yè),預計全球文旅產業(yè)需要一段較長時間才能恢復元氣。
這當然會對上海造成一定的壓力。但是,上海有其他城市不能比擬的優(yōu)勢——上海區(qū)域位置良好,城市基礎設施和功能完備,擁有廣袤的經濟腹地。在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(fā)展的大背景下,主要可考慮的是如何構建支撐人文之城的系列品牌。
當務之急,可以先抓住兩點:
一是加強一個目標。2019年12月,上海提出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目標。在疫情防控常態(tài)化背景下,這一目標需要加快推進,為暢通國際、國內的消費雙循環(huán)作出上海的貢獻。
二是持續(xù)推進一個目標。2019年8月,國務院辦公廳印發(fā)《關于進一步激發(fā)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》,明確提出擇優(yōu)確定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。
結合兩者,上海可以使國際消費中心城市、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成為建設人文之城的兩個卓越品牌。
同時,把更多精力和資源投入社區(qū),讓市民文化生活變得豐富多彩;努力培養(yǎng)和營造世界一流的文化生態(tài),讓古代文化傳統(tǒng)、紅色革命文化傳統(tǒng)、現(xiàn)代文化傳統(tǒng)和社會主義創(chuàng)新文化在這里生長、從這里出發(fā),把開放、包容、創(chuàng)新的城市品格轉化為行動和實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