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20年,明成祖朱棣主持建成北京紫禁城。紫禁城之“紫”,即古代星象學里的紫微垣,位居北天正中,喻指皇宮是人間“正中”;“禁”,則指皇室所居,嚴禁侵擾。紫禁城建成之后,成為明清兩代的政治中心。朝暮輪替、歲月輪回,如今紫禁城已走過十個甲子,整整600歲了。
然而,紫禁城歷史積淀之深厚,又何止于600年?以建筑論,其規(guī)劃理念遠承周朝,藍本格局效法元代,宮苑巍峨、祺然有靈,是集歷代皇家建筑之大成的“宮殿之海”;以文物論,其館藏上至石器時代,下至民國時期,達180多萬件,是集歷代藝術菁華的“文物之!?梢哉f,故宮承載著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記憶,是“中國”作為民族國家的一個象征,也是“我們”定義自己是誰的一種底氣。
人事代謝,朝代更迭。這座宮殿歷經歲月的洗禮,不僅得以存續(xù)至今,還被不斷賦予著新的時代內涵。1925年,“紫禁城”完成了帝制年代的歷史使命,“故宮博物院”成為其嶄新的名片。自此,普通老百姓有機會走進這座曾經高高在上的皇家禁苑。近年來,故宮的館藏數量持續(xù)擴充,展覽頻次日漸提升,開放面積不斷擴大,去年接待觀眾數量首次突破1900萬人次,成為世界上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。而這些“故宮新事”,也終有一天會成為“故宮故事”,融入這古老建筑永不止息的生命律動。
近來人們發(fā)現,這座以“故”為名的“宮”,不僅沒有“顯老”,反而越來越“年輕”了。從詮釋工匠精神的紀錄片《我在故宮修文物》,到文化創(chuàng)新類真人秀《上新了·故宮》,從試水新媒體的“數字故宮”小程序,到《如果清朝有手機》等一系列爆款H5,從融合傳統與時尚元素的周邊文創(chuàng)產品,到借力高新科技的“紫禁城上元之夜”燈會,此外,還有“反差萌”的人物、“活”起來的美人、故宮的貓、故宮的雪等微博熱點話題。其由神秘、穩(wěn)重、高冷轉向開放、時尚、親民,故宮在“逆生長”中愈顯風華正茂。
這一“故宮現象”之所以會引起廣泛關注、贏得普遍肯定,一個重要原因就是,其在歷史文化和潮流文化中找到了一個平衡點,讓文化有了情緒,有了態(tài)度。再加上云計算、大數據、物聯網、5G、VR等科技加持,不僅提升了大眾的參與感,而且實現了品牌的人格化,讓故宮作為一個“正當紅”的形象深深植入人們的腦海,在潛移默化中成為引領風尚的網絡焦點。
當然,這些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,只是起點而不是終點。如果把故宮當成既“吸睛”又“吸金”的工具,未免有些見識淺薄,也背離了文化傳承這一初心。正如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所說:“大家不要只關注我們活潑的萌萌噠的網紅一面,更多的工作是文物和開放本身!惫蕦m“火起來”的最重要意義,是讓古建和文物得到更深的認識和理解、更多的關愛與呵護;最根本目標,是讓中華傳統文化在更多人的心中深深扎根、枝繁葉茂。
從頂級水準的建筑杰作到頂級流量的關注焦點,從接待人數有限的“實體館”到輻射范圍無限的“數字館”,故宮作為一個符號、一種現象,堪稱“傳統文化,當代表達”的典范。這也證明,所謂文化的傳承,不應只是僵硬刻板的傳遞和承襲,而應成為靈動鮮活的傳續(xù)和承繼。“文化是人為的,更是為人的!碧綄じ菀妆黄胀ㄈ私邮艿谋磉_形式和傳播方式,用流行文化喚醒公眾興趣、用科技手段吸引公眾參與,就能讓古今情感實現聯通,讓雅俗共賞變?yōu)榭赡埽瑥亩刮幕瘋鞒姓嬲蔀閺V大民眾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。
今年以來,為了給600歲的故宮“慶生”,一系列展覽、講座、綜藝節(jié)目、聯名產品陸續(xù)推出,也讓人們對故宮的更多“打開方式”充滿了期待。我們相信,有創(chuàng)新方法手段的助力,有億萬中國人民的守護,壯美的故宮定能固本納新,走向下一個更加輝煌的600年。(魏寅)
更多精彩內容,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(yè)頻道>>>>>
(責任編輯:
李卓
)